第4章 讨教
林隽与胖猫对视一眼,心照不宣的伸手,刚触及猫头,大门便‘吱呀’一声打开,胖猫沉稳的缩回软垫,林隽遗憾收手。
一个小童探出头,“你是?”
林隽递上拜帖,揖了一礼,“学生林隽,闻寿朋先生隐居此地,家父……”
还未等他说完,小童便推开门,噔噔跑出来,接了拜帖萌萌的说:“大哥哥是宿州的?”
“确是。”
“那就对了,之前收到林伯伯的信说你要来,我们都等着呢,”小童一拍手,热情道:“林大哥哥快进来,爷爷今天在家呢。”
原来是寿朋先生之孙。
林隽含笑跟着小童进门,心中诧异老父亲又悄悄给寿朋先生写了信,说好的‘自己看着办‘呢?还跟他装严厉呢,林隽唏嘘:真是一片慈父心肠啊。
进门□□院宽阔,西南角搭着凉亭,安置桌椅。引人注目的是亭檐下悬挂许多羽毛、绒球、流苏。
林隽:“……”
这须须球球的好眼熟,莫非是逗猫棒?
“爷爷,春叔,林大哥哥来了!“小童像一只欢快的狍子,跑两步,又顿住脚回头等林隽他们。
听到动静,一位和蔼的大叔掀帘子迎出来,笑着招呼:“快进来,屋里暖和。”
大叔将两人引进正堂,屋里烧着地炉,温暖如春。上首坐着一位六十左右穿着朴素的老者,老者头发花□□神矍铄,正在方桌前执笔写着什么,见林隽进来,放下笔看过来。
这便是寿朋先生了。
林隽忙上前行礼:“小子林隽,拜见先生。”
寿朋目光炯炯,看了他一眼。
眼前的年轻人长相出色,身姿挺拔,像一株蓬勃生长的青竹。寿朋是有几分颜控在身的,见了这样生机勃勃的后辈心情愉悦,面色和缓道:“你来了。”
这时小童颤颤巍巍的端来两碗热茶,林隽和德福忙接了茶道谢。
寿朋嘴角微抽,对故作忙碌的小童说:“青哥儿,别抢阿春的活儿,过来做你今日的功课罢。”
春叔在一旁笑呵呵的看着他。
小童身形一顿,瞪大眼睛震惊的看向自家爷爷:有客人诶,今天居然不休息?!
寿朋眼神坚定,不容拒绝。
小童失落的走向方桌,蔫哒哒的面对一沓新作业。有点后世‘厌学‘儿童的样子了,林隽戚戚然,脑海中飘过一句’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见孙子不开心,寿朋开心了,顺手捞住钻进来的胖三花抱在怀里,清咳一声起身朝书房走去,示意林隽:“你跟我来。”
林隽抱着一只藤箱随他走进书房,寿朋先把猫轻柔地放到书桌上的猫窝里,拍了拍,胖猫便惬意的盘进猫窝。
这才坐到椅子上,问:“可有带你的文章来?”
林隽乖巧点头,从藤箱里取出一个小木匣。里面装着一路上的练笔小作文,时文策论均有,递给他。
寿朋接过去看了半晌,虽有些小瑕疵,总体还不错。十六七岁能有这样的水平,可见学问扎实,怪不得沛之三番五次写信让他指点呢。
他心下满意,面上却不动声色,说:“老夫现出题考考你,可有信心?”
第4章 讨教
即兴考试啊。
林隽神色坦然,拱手:“学生尽力一试。”
寿朋眯眼思考片刻,提笔书写,林隽殷勤的上前研墨。
一道时文: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1。
一道方略策:兵者,圣王不得已而用之者也。……历代之浴革古今之优劣,抑又有可指议者欤?2
待他写完,林隽自然的搬椅子在书桌前坐下,取了毛笔做题。
时文,即是大名鼎鼎的八股文。这道题是截上题,出自《孟子·告子上》,林隽想了想,采用逆破破题“未尝有材“,他写道:生材者山之性也,毋以不材污山也。3
逆破则顺承:夫山有无材之时,而无不生材之性。
承题进一步阐述无材非山之本性。
他默默写文章,身姿端正,笔触丰筋。寿朋见他落笔流畅,似乎胸有丘壑,想必游学在外也未放松学习,摸着猫咪暗自点头。
这边林隽开始收结:观生材之难,则知育材之不易,其慎毋再寻斧斤焉,可。
写好后寿朋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看完后捋着胡子垂目沉思。
林隽没注意他,看向下一道题。
这道策问题目开篇就点明战争是君王迫不得已之下才会动用的手段,询问各朝军制改革的优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据林隽所知,文朝立国八十余载,已经走到一个王朝的中期。内部暂且安稳,外患却持续不断,南有倭寇,北有外族需要抵御。
寿朋先生虽然辞官,却也关注军事,心怀天下啊。
林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制天下以威,故治世不可以去兵也。驭天下以势,故盛世不可以忘备也。4
治理天下绝对离不开军队。
兵法自不必说,林隽主要针对太平盛世的养兵练兵之道,结合现代军队训练的方法做出自己的见解,军制上提出海军的重要性,说明“兵无法,兵不精,则无以威示四夷,而震肃八纮矣”。
最后再总结‘兵法’‘兵制’‘将领’的缺一不可,这道题便答完了。
相较于时文,林隽在策问上更有心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