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59
这样一说,林长风就懂了,按后世说法就是马上台风季要带来强降雨,这场祭祀是为了祈求不要引发洪水等天灾。
高台之上,大傩头戴柳木面具,身披玄衣,左手执五彩纸伞,右手执青色稻穗,领十二伞孩儿随鼓声上下抖动、跳跃,台下众人随着鼓点齐声应和“嗬!”(注)。
傩舞动作简单古朴,颇具原始美感,配合百姓的齐声呼应,更显气势恢宏,林长风头一次参与这这样的活动,沉浸其中,还是很受震撼的。
粗犷有力的傩舞环节结束后,台上响起一阵激昂急促的鼓声,鼓点停歇后,整场祭祀活动也随之宣告终结。
接下来便有法缘寺僧侣上台讲法,这个可听可不听,端看各人选择。
李豆子本身被挂算所累,对这些神佛道法之说尊敬但不轻信。
而林长风作为传统华夏人,一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临时抱佛脚,非必要绝对不迷信,必要时连路过的鸟都能拜一拜。
总之两人在这方面的观点出奇一致,一言以蔽之就是好的都有道理,坏的都不作数。
故而,两人在进入码头的大道旁边找了个阴地方快活地做起了小生意。
趁着水神节做买卖的人不少,林长风和李豆子两人因为观礼的时候位置靠后,方便出入,这会儿他俩找的位置是最好的。
黄瓜在背篓里面码放的整整齐齐,青翠碧绿的在这入夏时节看着十分开胃。不过这东西见过的人不多,众人心里没底儿,一时半会儿竟无人问津。反倒是十分昂贵的竹荪出乎意料地紧俏。
“你们这个竹荪怎么卖。”
“三十文一两,这最后一点儿了,您看要不都拿了?”有人询价,李豆子赶紧招呼。
这种时候林长风是靠不住的,他老人家因为不会砍价,被李豆子赶到一边看着东西别让人顺走了,顺便收钱。
“你这也太贵了,二十文一两,我就买了。”
“婶子,哪有这样还价的。这可是前两天刚采的竹荪趁着新鲜生火烘干的,就不说多费事费柴火,主要是这个十五斤鲜竹荪才能得一斤干的,二十文真不行。”
这买菜的婶子穿着齐整,虽也是粗布料子,但是干干净净没有补丁,腕子上还有一根银镯子若隐若现,看着很讲究。
林长风十分不理解这样看着就不差钱的婶子们为什么这么能砍价,他就是因为被前一个婶子砍的毫无还手之力,以二十二文一两的价钱卖出了三两竹荪遭了李豆子嫌弃,现在只能怂巴巴的待在一边收钱。
李豆子还在大杀四方和买家掰扯,林长风在旁边弱小可怜又无助。
“你这小孩太能讲,我不跟你说,”买菜的婶子见李豆子不退让,眼珠子一溜指着林长风:“这小伙子是你家哥哥吧?”
她也不等人回答,就继续输出:“来来来,小兄弟你来说说就让两文钱怎么了,婶子买回去吃着好,下回还来照顾生意嘛,你说是不是?”
林长风在旁边装死,他一句话都不敢接,心里狂叫:别看我!我不知道啊!婶子你可别害我!
“啧,你这小兄弟怎么不说话?也是,你家这弟弟那张嘴也太厉害了,你这样不行啊,你当兄长的才是当家做主的。”
这话就不好听了,虽说两人不是兄弟,但就算是兄弟也不能这样明着挑拨离间呐。
林长风也不装死了:“我都听我弟弟的,我们家我弟弟做主,他说什么价就什么价。”
“就是,我们这价格一点没高喊,这价钱可真不能低了。这里是一两二,你要是要的话我也不说多了,给三十文,多的送你了。”
眼见实在还不下来价,李豆子又给让了一点,买菜的婶子也不再纠结,这竹荪品相好,错过可惜。
“行行行,喏,这里是三十文,你数数。”
生意成了,李豆子自然高兴,也不忘推销一下自家黄瓜:“这些您装好,您看下要不要带两根胡瓜?这东西是西域来的,稀罕的很,赶巧自家种了些,外头轻易买不到。”
凡事就怕别出买不到,大婶被他说得很是心动:“那你这个怎么卖?”
“三文钱一根。”
“三文?这长得怪模怪样的,都不知道好不好吃卖这么贵?”
李豆子见她贬低自家黄瓜也不恼,还价第一步先说货不好嘛,他理解。
他笑着解释:“好吃的很,您放心,这个呀您回家生着吃,凉拌着吃或者炒着吃都行。”
买菜的婶子半信半疑,“那你给我让一点,三文也太贵了,你这都没人买。”
“唉,别人讲我是不让的,”李豆子装模作样,“但是看您穿得这么讲究,家里估计也不差几个钱儿,这等稀罕货儿还得您这样的人来吃,这样吧,我给您算五文钱两根,算是给开个张。”
满大街的大姑娘小婶子哪个不喜欢听好听话,买菜的婶子被李豆子夸的高兴,一气儿买了六根黄瓜,开开心心的走了。
林长风在旁边看得没话说,一个字:服。
大概做生意也讲个玄学,开张了之后,这黄瓜也陆陆续续有人来询价了,哪怕问的多买的少,李豆子也不介意,反正今儿人多,不怕卖不完。
中午时候,林长风在隔壁面摊子端了两碗清汤面条子。
“豆子,先过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