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赏赐到账
内库位置很是明显,就在建筑群的中间,修缮极其气派又不失威严,和整个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内库中不仅有金银,还有奇珍异宝,药材兵器一类,当然最多的还有用来赏赐各宫娘娘的布料头面把件一类。
皇帝后宫人多,养活这么一大家子全靠内库这点东西,燕文帝有时也发愁。
燕文帝和张总管站在殿外,远远看到荣亲王的押送队伍逐渐走进,眼神微凉。
一个晋南王有诸多钱财,再多查抄几家豪强,岂不是能填满国库?
念头刚起就被压下,他二人一道去了内库门前。
荣亲王见过礼后直接拿出一本比较薄的账册,“父皇请过目,此乃晋南王府抄没财物的分类名录。”
何为分类名录?意思是这本只是大致分类,不是记载全名的账簿。真正的账册太厚了,被荣亲王扔到箱子里锁着,等二度核对时随机抽检。
燕文帝随手翻了翻,心中有数。
天家父子和张总管三人就这么站在门口等东西入库,等箱子抬到一半,燕文帝带人进去逛了一圈。
未来内库就要交给荣亲王,怎么养一大家子就成了他的重任,当然是要他见识见识家里有多穷。
内库分门别类,各种信息清清楚楚写在封条之上。燕文帝带着儿子去了金银存放的地方,指着边上的一半箱子道,“这一半是朕在位期间攒下的。”
手一划,指着另一半道,“这是晋南王在剑南道收敛的金银。”
两相对比,竟然不分上下!
这可是三分之二金银,还有三分之一归入户部,就这,还有人惦记剩下的东西。
燕文帝怒意渐起,“靖海所获,朕拿的金银不多,多数是奇珍异宝,文玩把件,金银尽数入户部。然过去几年抚恤军中,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多数又用之于民,总额不过几千万两。可他晋南王一人便坐拥此数!”
皇帝当得憋屈。
荣亲王眼神发亮,“那我多抄几个岂不是填满国库。”
燕文帝:“……”
张总管:“……”
张总管看着天家父子俩的表情打了个寒颤,陛下三番两次血洗朝堂,荣亲王总不会三番两次抄家灭族吧?
“咳咳。”燕文帝先恢复理智,“如他这般之人还在少数,真要是有,也不过一两个罢了。”
多了大燕还能撑住?
就像晋南王算计的那般,燕文帝和晋南王属于自家人。往小了说,燕文帝抄晋南王的家底,是自家人管自家事,教训不成器的弟弟。
要是抄没大臣的家财,那是天子权利与朝臣权力斗争。
此事一了,燕文帝又抛出另一事吸引其他人注意,“册封太子。”
谁都知道荣亲王是铁打的太子跑不了了,一时之间,亲王府外访客络绎不绝。朝臣重点被转移,关于晋南王府的事不了了之。
——燕文帝没狮子大开口拿走全部钱财是好的。
现如今天子势大,臣子势弱,燕文帝下定决心要钱也挡不住,不如谋划国库剩下的钱财如何分派,如何成为太子心腹,待他日新帝登基,不被清算。
待钦天监算过吉日后,内务府和礼部众人过上了被荣亲王天天找上门的日子。
六月中旬,授荣亲王泽辉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命皇太子分理政务,抚军监国,百官呈奏,皆可决之。
作者有话说:
走正常程序,户部很可能不批钱,批钱也会被人伸手。皇帝内库不一样了,不走程序,直接当成军费,算是皇帝私人注资(bushi)。
当然,这是架空历史才敢这么干。
第130章 赏赐到账
六月之时, 朝中除册封太子一事外,还有一事让人瞠目结舌。
燕文帝决定开内库赏赐边关,又把之前拿走的金银换了一种形式送到边关驻军手中。
朝中如何上奏不管, 刚被册封的太子又带整改后的水师走水路,半路换马车押送金银去了边关。
时柯又打开了一封密信,这是赵毅遣人送来的。
晋南王府抄没所得财物出人意料,不得不先押送入京。
原先时柯预料地宫宝藏会和这部分金银一起押送入京, 可苏家的地宫宝藏岂是这么好拿的?
苏无风知道,还从里面带出来了东西。但他一人进去和几百上千人进去的入口肯定不能比,还要找专业人士解决入口问题。
此外是晋南王府的问题。
赵毅正带领锦衣卫和部分驻军清理私兵, 探寻地宫宝藏。锦衣卫负责后者, 驻军负责前者。私兵没见着, 反倒清扫了几个落草为寇的匪寨。
信上还吐槽了一遍晋南王府门客的不靠谱,分开审问后,锦衣卫得到了两种说法, 一部分说是私兵藏在山里,另一部分说是私兵护送晋南王世子南下渡海。
一合计起来,谁都认为自己一方是真,最后还动起手来, 结果锦衣卫去查, 谁说的都不对。
管家无意之中说漏嘴,锦衣卫连夜审讯才得到真相。
晋南王有一门客,实乃心腹之人,不管是勾结前太子还是豢养私兵皆是此人所为。甚至于, 苏宁接触时柯亦是心腹门客出的主意。
据说, 晋南王府的私兵一直掌握在此人手中。
时柯看完后若有所思, 思及曾经的苏家, 肯定这人身份有异。他折好信,浸了墨汁,稍后一并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