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36
那刺客双眼空洞地看着前方,沉默不语。
过去太多年,很多人已经忘记晏林逆党的来历了。
这些人皆出自大齐神兵营,是为名震天下的晏林军,骁勇善战,曾镇守百姓安宁。
当年,边境蛮夷屡次来犯,便是他们冲锋陷阵,将敌军驱逐出去。
可谁也不曾料想,在与敌军最后的殊死决战中,他们竟背叛了大齐,若不是援军及时赶到,边关会失守,无数城池将被铁骑踏平。
此事引皇上震怒,战乱平定后,下令将晏林叛军全数绞杀,一个不留,这些人没了活路,竟是潢池弄兵,直接反了朝廷。
“殿下。”尚书大人无奈对段景忱摇摇头,这些叛党嘴硬心狠,个个都是亡命之徒,不想说的,宁死也不会开口。
尚书束手无策,可有人却偏不信这个邪,他倒是要敲一敲,这刺客的骨头到底有多硬。
“王爷,你就别问了,这人啊,是个没有心的,连自己的女儿都抛下不管,还指望他明辨什么是非。”
女儿两个字很生刺耳,那刺客一听,立刻警觉地看向门口的人。
只见一个物件正挂在那伶人的手指上,他一边悠哉荡着,一边细细欣赏,口中念叨:“这荷包的绣工着实精致,看这花样和配色,是给豆蔻年华的小姑娘佩的吧。”
看清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刺客瞬间变了脸色,终于开口:“你!你们这些卑鄙小人!有什么冲我来,你们把她怎么了?!”
果然诈出来了,这荷包是他在御花园与这刺客交手的时候,从他身上发现的,猜测是他要送给女儿的东西,没想到真叫他懵对了。
“哎?你说谁是卑鄙小人?”他一指那刺客,不满道:“受人指使、谋财害命的是你,宣王殿下大发慈悲饶你不死,你不知感恩,竟还出言不逊?”他说着,看向段景忱,“王爷,他不说算了,他撒谎,小孩子可不会撒谎,咱们要不……换个人问问。”
段景忱配合他演,点点头,再不看那刺客一眼,随着他出门了。
一只脚还没迈出去,便听到刺客在身后撕心裂肺地喊:“晏林军不是叛徒!”
二人停下脚步,回头看见那人双眼猩红,血泪浑浊在一起,因过于激动而不停颤抖,“晏林军……从未背叛过大齐!”
他谨慎地看了眼段景忱,王爷平静面容下是暗潮汹涌。
“太子,允诺过你什么?”段景忱问。
刺客的目光死死盯着那只荷包,一字一顿道:“还晏林军清名。”
再无他言,几人离开了房间。
暗堂静谧,烛影跳动,氛围压抑而诡谲。
难得,一向轻浮捣乱的人,此时有了片刻正经,静静陪在王爷身旁,不言语。
段景忱沉思后,问尚书:“晏林叛军的案宗,可还能找到?”
“倒是可以找到,只不过,当年叛军一案震荡朝野,铁证如山,即便找出案宗,也不可能有转圜之地。”他担忧地提示段景忱:“殿下不可听那刺客一面之词,叛国实乃重罪,怎能轻易平反,一旦受了牵连,那便是万劫不复啊。”
这道理段景忱自然明白。
太子也该是明白的,以他的心性,断不会以身涉险,所以,承诺帮晏林军平反,多半是为了利用他们的诓骗之言。
段景忱点点头,“所以此事当需谨慎,切不可惊动任何人。”
尚书忧心道:“殿下当真要重查旧案?”
段景忱影子落在墙上,模糊不清,幽幽道:“太子要置我于死地,东宫势大,宣王府无兵可用,我如何与之抗衡,遇险脱身?”
“可那晏林党是叛军啊,怎会为我所用,何况……”
段景忱眉心一紧,尚书大人没有把话说完。
但是他要说什么,二人心照不宣。
宣王府原本不是无兵傍身的,宣王殿下的舅父,兰贵妃亲兄秦将军,手握重兵,为朝廷重用,是宣王最殷实的庇护。
可十年前,秦将军奉命挂帅出征,不幸惨死于沙场。
而导致其殒身的直接原因,便是当年那一战,随同他出征的是晏林军,正是因为晏林军的叛逃,才导致他中了敌人埋伏,无法脱身。
如此追溯,即便需要用人,宣王殿下也实在不该把注下在叛军身上,这完全是冒险。
“殿下……”
尚书大人还想劝谏什么,但段景忱摆了摆手,不听他说了。
“速调案宗,送到我府上。”
尚书只好应允,“是。”
/
回府路上,二人骑在马背上,段景忱一路上一言不发。
他做贼心虚,主动解释:“那荷包,是我在御花园捡到的。”
的确是那刺客掉在地上他捡起来的,这应该,不算对王爷撒谎吧。
“嗯。”段景忱语气漠然,并没有在意这个。
感受到他的阴郁,他问:“王爷是不能决定收编逆党之事?”
晏林军的确是一把好刀,只不过一旦用了,只能成功,万一失败,便要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所以,非到万不得已,不能走这一步棋。
“先查明真相。”段景忱道:“若那刺客所言不假,我便招其归于麾下。”
他点点头,“王爷英明。”
也不知是不是发自本心,反正段景忱说什么做什么,他都说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