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人心
这是谢长安和蓝瑾瑜定下的计划:
渐渐让女人参政, 一步一步, 达到男女平等。
这本是她们早就定下的国策, 也是两人的终生理想。
而开恩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刚好趁此机会渗透。
可是满朝文武根本不认可, 纷纷站出来反对。
蓝瑾瑜还是有些欣慰的。
起码, 这些人敢站出来反对, 说明他们并不对王权畏惧噤声。
只要朝廷有人敢言,国家就不会太差。
不过, 她并不打算迁就他们,而是摆出了一堆理由,坚持让女子参加科考。
这些理由都是谢长安头天晚上为她一条条列的, 每一条都入情入理, 让人难以反驳。
只是,这世上男人打压女人,或许本就不需要情理,只看对自己的利益。
所以,满朝男人们都是不想让女人参政的,只想让她们在家里好好相夫教子、伺候公婆。
不过,蓝瑾瑜也很坚持。
她虽然给出很多理由来说服他们,却并不打算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
而是坚持己见。
满朝大臣们在蓝瑾瑜的威仪下还是怂的。
说白了,他们敢说,不过是因为蓝瑾瑜能容忍他们说而已。如今蓝瑾瑜不打算接纳他们的意见, 他们也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毕竟蓝瑾瑜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
而蓝瑾瑜的威名他们是早就听说过的, 听说以前戍守边关的时候, 谈笑间便可杀人啊!
所以,众人瑟瑟发抖一番后,都不再敢说什么。
当然,内心里肯定都是不爽的。
直到布告贴出去,所有人内心都惴惴的,很有些别扭。
毕竟,让女子参加科举,可是恒古未有。
然而,反响竟是很热烈。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管是男人女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的向往。
虽然说古代女子都是以婚姻来改变阶层,但不是每个女子都有可跨越阶层的容貌,也不是每个女子都有个给力的爹爹,能给足高贵的出身然后谋一份好姻缘。
所以,这个皇令,可以说是给所有女子搭了一座天梯,让她们都有机会直上青云。
平步青云,说的从来都是平民男子。但女子又何尝不想呢?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男女本就生而平等。
于是,所有的女子的女子沸腾了。
无数女子当场热泪盈眶。
这是她们被压迫几千年后的希望啊!
虽然离跟男人平起平坐还很远,但起码可以有一个机会改变自己的宿命——只凭自己,而不是仰仗娘家的父兄,或者嫁一个条件好的男人。
其实,人都不傻,男人也一样不糊涂。婚姻里,从来都是资源互换。女子想要找一个跨越阶层的男人,行不行?行。但必定要拿出别的资源去换。
比如,用自己的美貌与年轻,去找一个长相丑陋、德行有亏,甚至年长如父的男人。
毕竟,条件好又长得好,还有才有德有出息的年轻男子,自然会去匹配年轻美丽又出身高贵的女子。
谁都不是傻子。
真正想要过得好,还是要自己掌握资源。
哪怕是父兄,也可能会为了家族的前程,把她们用来联姻,伺候一个不喜欢的男人。
当然,对这个年代的女子而言,“喜欢”,太过奢侈,不是她们能拥有的。
若是自己搏出了功名,则不一样了。
到时候,天子门生、朝堂新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不出的富贵荣华!
这样的人生是紧紧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只有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才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包括自己想要的男人。
唔,“喜欢”的男人。
所以,所有女子的反响空前热烈。
年轻的女子自不必说,因为多了博弈前程的机会;小女孩们更是兴奋,因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就算是上了年纪的女子,也一样激动得热泪盈眶:有的是感叹自己没赶上好时候,空负了一世才情;有的是感慨女子终于有了与男子平起平坐的契机。就算是早已被男尊女卑洗脑进骨,乃至食古不化的老女人,都知道这皇令意味着自己作为女性可以把腰板挺得更直些。
女性群体的春天,自然让每一个人都能感觉温暖。
于是,这蓝瑾瑜的呼声竟是达到空前。
原本女人就比男人更多机会八卦,毕竟平时没有事业,只能三姑六婆的聊天。
有她们渲染舆论,举国都知道蓝瑾瑜是个旷古明君!
在宫里的陈瑶都听到了风声,于是拍案而起:这就是古代的水军啊!
更珍贵的是,这些“水军”还是自发的,是真的打心底这么觉得。
啧啧,看来这蓝瑾瑜竟是真的得了民心啊!
虽然陈瑶有些怀疑这些人对蓝瑾瑜的喜欢里有着舔颜的成分,咳咳。
不过,很多喜欢本就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蓝瑾瑜大力推行男女平等,天下女人们为她疯狂也在情理之中。
是的,疯狂。
眼下,那些女人们已经不只是对一个皇帝的臣服了,而是疯狂的崇拜。跟千年之后粉丝对爱豆差不多。
咳。
这下子,真的全国一条心了,国民的民族归属感和热情空前高涨啊。
陈瑶默默为朝凰国点蜡:
看来,朝凰国现在是彻底没希望了。
一旦一个国家上下拧成一股绳,尤其国民对国君无比信赖、甚至崇拜,就不可战胜了。
现在的大行,根本不可战胜!
天下之数,男女各占其半。能让天下女子归心,就已收服了天下一半的人心。
更何况武将们对蓝瑾瑜也都十分推崇。
而黎民百姓也同样感激蓝瑾瑜多年的守护。没有蓝瑾瑜,就没有国家这么多年的太平。所以他们是真的习惯了把蓝瑾瑜当天神来崇拜。
如此算来,整个国家绝大多数的人心都归了蓝瑾瑜。
大行之兴,已指日可待。
当然,因为是第一届不限定性别的科举,参加的女子并不多。
毕竟,能读书读到可参加科举程度的女子,并不多。
因为这个年代还是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
且这个年代读书成本很高,一般人家根本读不起,更不用说给女的读了。
但人也不算少。
毕竟,泱泱大国,总是有不少读书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