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行路3

  清晨的山林行人不多,偶尔遇见的登山客也只是擦肩而过,别无更多交流。

  夏天的太阳从不会看着时间还早就降低火力,烘烤得一山的知了和鸟叫个不停,颇有几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氛围。沈青拍了段视频给迟美怡发过去,不过也不期待能收到她的回复。那小懒子此时不可能已经起床了,说不定还刚睡下去没多久。

  联想到王籍的《入若耶溪》,她便想起这儿离古会稽若耶山也没多少距离。同南朝的古人在相差无几的地方有相差无几的感慨,真乃是文学的浪漫。

  在四道走走停停了将近半个小时,汗流浃背的她总算看到了“第五道弯”的标志牌。

  盘旋的山路经过一个小转弯,台阶来到一片相对平坦的平台。这里摆放了五六张长条凳,24小时通电的公共厕所和充电桩都是近年来新安装的,登山指南里着重介绍道。

  在这里,沈青也遇见了上山以来的第一家商铺——“大山便利店”。

  虽然时间还早,便利店尚未开门,老板却在门口桌子上摆放了一瓶瓶的矿泉水。

  “三块一瓶,扫码自取。”

  整齐摆放的矿泉水后面,一块木板上写着这八个大字。收款码则用立牌安置在桌上。

  安山是二十四小时开放登山的,但一山的商店不可能配合着二十四小时开放,又不想错失晚上的生意,便不约而同地开设了自助购买服务。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二来是这年头犯罪成本升高了,这几年很少出现哪家店的东西被人顺走的情况。

  就这件事,当地的官媒还专门写文章宣传表扬过。

  路过大山便利店,再往前走几步,便是一家登山用品店和一家饭馆。饭馆的招牌“崔记饭馆”有一股陈旧感,但因这店已经开了门,沈青不太好意思在人家的注视下拍照。

  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坐在饭馆门口,拿着蒲扇缓缓地扇着风。不过看她缓慢的动作,大概也扇不起纳凉的风,只是驱赶蚊虫罢了。

  另有一个中年妇女坐在她身边,脚边放着一个篮子,弯着腰择着毛豆,地上铺着两个塑料袋,一个袋子放豆荚,一个袋子放光腾腾的豆。

  “吃早饭伐?”

  那中年妇女见沈青在店门口站了一会儿,开口问道。

  “不了。”沈青笑笑,“大姐,您认得山顶开店的沈富国么?”

  “沈富国…认得咯,怎么了?”中年妇女有些奇怪,山顶的老沈去世一两年了,怎么突然有人问起来。

  “我是他女儿,这回上山是去重新开店的”

  “噢噢,你是小沈啊!”中年妇女放下豆子站了起来,“吃过早饭了没?一起来吃一点伐!”

  “不了不了,山下吃过哉。以后还要大姐你们多多关照啊。”

  “对咯对咯,这么肯定的咯。一个山头的人,有事就来找大姐伐。你爸爸开店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吃饭的呢。啊呀,我们要么加个微信好了。”

  沈青原本也是想和她留个联系方式,自然不会拒绝。

  “以后多联系昂!”大姐热情地送她离开,目送着她继续登山。

  第六道弯和第七道弯并不像登山指南里写得那么轻松。毕竟是盘旋向上的山路,总是一阶一阶的台阶,步子迈得再小也是费劲的。

  再加上身后登山包里满满的重量,沈青只能走十分钟便休息三分钟。登山的进程还没到三分之一,她已用掉了三分之四的精力。

  好不容易来到了第八道,看着指南上用红色标注的“第八道弯是全山最陡峭最难爬的一段路,也是很多游客的终点站”,再对比眼前几乎是垂直向上的路,她终于能理解为什么说六、七道是轻松的了。

  唉,来都来了,哪里能回头呢。

  据说这第八道外观如一块飞入山中的巨石,因此这儿也被称为“飞石岭”。不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在飞石岭的路上,并没有发现这儿有像巨石的地方。

  三百来级台阶确实不好走,好在路边都有石扶手,走个几步倚靠一下也未尝不可。

  走到一半时,兜里的手机忽然响了。正好,沈青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台阶上,算是休息一下,拿起手机看见了一条微信消息。

  破天荒,天天睡到下午的迟美怡竟然回她消息了。

  “这山很有氛围感嘛,清幽得像要钻出来一只吊睛白额大虫。”

  迟美怡如是评价她先前发过去的视频。

  “要真钻出一只老虎来,这里可没有武松,你就等着来给我收尸吧。”沈青回她。

  “呵呵,遇上了大虫,还想有尸体?你见老虎给李逵他娘留尸体了么?”迟美怡的调侃功夫还是胜过沈青。

  “哧。你今天起这么早?”

  “还好啊,都十点多了,想着你要爬山,特地早起一点。”

  其实是她定了闹钟看体育赛事的直播。

  她这么一说,沈青这才发现,刚才给她发视频时还不到八点,现在都十点多了。登山时全神贯注,就怕不小心摔了扭了,还要克服炎热的暑气,倒真是没注意时间。

  “你爬到第几道了?”

  沈青又拍了条视频过去:陡峭的山路,头顶的太阳和手臂上流淌的汗。

  拍完后发现,一个人影从她视频里闪过。她先回了个“才第八道呢”,后匆匆抬头,便看见一个赤着膊用竹竿挑着两个大麻袋的男人向下走去。

  他走得很快很稳,不等沈青反应过来,已经消失在她的视野里。好一会儿她才想起来,那人应该就是安山的挑山工了。

  可是这一大清早的,挑山工怎么是从山上下来的。

  晚上住在山上了吗?

  有点奇怪。

  “好吧,你继续加油,我就不打扰你爬山了。”

  那一端,体育频道转播的赛事即将开始,迟美怡兴致冲冲地抱着薯片坐到了沙发上,把手机扔在一旁。

  “这懒猪,能这么早起来,肯定又在看比赛。”

  沈青不再理她,将手机收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重新把包背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愿上头别再有第八道这样的山路了。几百阶台阶哪里仅仅是台阶,这是几百点血量啊。

  等什么时候血量掉光了,她区区一个凡人,又没长翅膀,在半山腰万一上不去又下不来可怎么办。她的退堂鼓打得断断续续,一边想着自己年纪轻轻还会克服不了这么点困难,一边想着待会儿动不了腿了该打哪个电话求助。

  好在第八道的三百台阶终究有个尽头,满头大汗地走完后,路一下子又平坦起来。

  这样的境况像是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纵向版本。

  九、十两道挨在一块儿,这里的商铺也挨在一块儿。

  时间不早了,商铺开门了。

  三家便利店并排营业,价格统一且便宜,没半点恶性竞争的意思。一家略有规模的饭店处在便利店们的对面,明晃晃的“十道饭店”的招牌吸引了几桌食客在里头吃中饭。

  饭店明码标价,一块大画布上面写满了菜品名和价格,正张贴在饭店敞开的大门上。

  “红烧鱼块 38元”

  这倒是出乎沈青的预料,大山之上,居然有卖鱼块。

  安山市虽然身处长江中下游,水货不少,可这里毕竟是十道弯之上的山腰店铺了,新鲜的鱼肉该是怎么运上来的?也是通过挑山工吗?

  想想也该是通过他们。除了挑山工,店铺还有什么样的方式获得新鲜的食材和货物出售给顾客呢?

  可这饭店烧菜本就是卖了个良心价,38块钱的鱼块就算放到山下也不算贵。既然如此,饭店没能赚到多少钱,挑山工又能赚到多少辛苦钱?

  沈青下意识地产生了怜悯。

  “小姑娘,天气这么热,买根棒冰吃吧!”

  身后一家便利店的老板招呼生意。

  沈青将她在第五道对着“崔记饭馆”老板娘说过的话复制了四遍,一一向这里四家店的店主们介绍了自己。

  再次拿起手机加他们的微信,发现自己一个小时前被崔记的老板娘拉进了两个群。

  一个叫“安山一家人”,一个叫“挑山工之家”。

  怎么看怎么像两个家族群。

  店主们盛情难却,沈青接过了他们递来的两包饼干三瓶水,还有一根棒冰叼在嘴里,背过手去把饼干和水塞进满当当的登山包。

  本就沉重的包瞬间又重了不少。

  这大概就是温暖的负担吧。

  爬到第十二道楠木林时,已经将近一点了。

  沈青早饭吃得早,迟迟没吃中饭,体力确实跟不上。

  这片树林绿叶成荫,清凉感无与伦比,是个调整状态重新出发的好地方。

  她吃了两根火腿肠,嚼了一包干脆面,再喝了大半瓶矿泉水。

  以前迟美怡就常说她,又不是没钱吃饭,天天净不珍惜身体,什么垃圾食品都往肚子里头塞。

  她其实也没办法,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和兴趣两头要兼顾,天天忙得焦头烂额,没什么时间吃正餐,下课期间吃点零食天天肚子就是了。这一来养成了习惯,上大学之后也不太按点吃饭,饿了就面包饼干,晚上写文的时候叫外卖。

  没想到这样不健康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了自己出了名的时候。稿费高了,本来不用那么没日没夜写文,但多年恶习难以克服。

  这回上山之前她早已下定决心,上了山之后,一定要早睡早起健□□活,按时吃饭按点睡觉。为了这个,还特地在登山包里塞了便携式燃气灶,以实现她业余大厨的心愿。

  没想到上了山之后的第一顿饭,还是下意识地跳过了。

  作者有话要说:

  当作现代种田文看就好了。欢迎到这个故事里寻找宁静。

  文章中不会出现太大的风波,男女主角其实都是普通人(女主是回归普通),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感谢留下评论的小伙伴。

第2章 行路3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料青山大结局+番外章节

正文卷

料青山大结局+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