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晨曦破晓, 夜尽天明。
一夜过去,风雪早已停歇。阳光穿过云层,照在皑皑的白雪上,反射着柔和而温暖的光。小炉中的酒液已经煮尽, 仅遗落下几缕梅香,弥散到亭外。府中的仆人站在小亭外,不敢上前打扰, 直到见曹操缓缓睁开眼,才忙迎了上去,轻声询问是否要将早膳送到亭中。
“昨夜府中可有异动?”
“回禀丞相,一切安好。”
“膳食暂且不急。你先多派些仆人去荀府, 在令君回许前, 务必要好生照料府邸。再去城南交巷,道待明年春日时,一切如旧。”
荀令君回乡修养, 许都中的府邸除了些腿脚不灵便的老仆, 再没有留下任何人。丞相派些仆人前去代为照料,也是常事。至于城南交巷,那里有一位长于制香之人, 丞相会着人定下许多,春日里制好后, 全都送去荀府赠给令君, 年年不落, 却不知今年丞相为何会特意提到此事。
但他自然是不敢问出心中的疑惑问, 哪怕曹操今日的心情似乎特别好,眉眼间全是掩不住的笑意。他毕恭毕敬的领命退下,将曹操的命令传给管事,又换了身衣服,打算出府去城南一趟。
走出院门时,他不经意瞥见一抹浅绿。于墙角处,为白雪所压的枝头,竟已冒出了一点新芽。
等这场雪化去,就要到春天了吧。
想到此,他心中不由有些雀跃,连此时的天寒地冻,也不再那么难以忍受。他朝手掌间呵了几口热气,加快了出府的步伐。
而千里之外的颍阴,落雪也在日初时分,于朝阳中渐渐泯至细无。屋子的窗户不知何时被人重新阖上,唯一的一盆未烧尽的银炭摆在桌案旁,苟延着一丝暖意。郭嘉看着对面倒在案上的荀彧,仰头饮尽最后一滴酒,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推开屋门。
“天寒地冻,夫人不必在此等的。”见唐氏候在门口,郭嘉似乎并不意外,“文若还在睡着,只是许都还有事等嘉处理,嘉就不能再。等文若醒了,烦请夫人为嘉道一声歉。”
唐氏一如昨日的温婉有礼:“既然如此,妾身送先生出府。”
听到这句话,郭嘉目光微动,停下脚步:“夫人不先去看看文若?”
唐氏面色一滞,随即立刻又恢复了温婉的模样,好似刚才一闪而过的惊慌,只是郭嘉的错觉:“先生是客,妾身自当代夫君亲自送先生出府。若非如此,想必夫君知道了,也会责怪妾身礼数不周。”
回答的到是滴水不漏。
他心中了然,但已无力深究。
穿过积雪的庭院,离府门仅有几十步之遥时,突然,他眼前一花,一直压抑着的疲惫如洪水决堤一般汹涌而来,眼皮沉的竟似下一秒就要睡去:
“真是个傻丫头……”
只听到一句不明所以的轻叹,郭嘉彻底陷入了黑暗。一个身着黑衣的女子从暗出走了出来,从仆人手中接过郭嘉:
“我先扶少爷回马车。”
荀攸点点头,又看向唐氏:“等我们离开后三个时辰,叔母就向丞相送信,道小叔身染风寒,不幸离世。之后若有人起疑,叔母一概推作不知。丞相乃一世豪雄,断不会为难妇人稚童。”
“好。”唐氏点点头。这么多年,她陪荀彧经历了无数风雨,今日也不过是其中一个,她并不觉得惊慌,而只是担忧,“可公达,你本不必……”
“叔母万莫再说这样的话。”荀攸先一步止住唐氏,“攸离开邺城前,已留下了辞官表。官爵功名与小叔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之前所为,不过是为了荀氏一族的安危,而现在——”
他轻扬唇角,眸中竟有少年的锋芒,
“攸也该为自己活一次了。”
两辆马车,一辆停在正门,在郭嘉醒来之前,夕雾会驾驶马车一路西行前往许都。另一辆则隐在偏门巷深处,荀攸小心的将荀彧抱了上去。从此之后,世人只知荀彧殉汉而死,荀攸郁郁辞官,而实际上,他们会离开颍阴,寻一不引人注目处隐居终老。前尘往事,万般因果,再无任何关联。
“这是钟先生仿的文书,你们出关的时候会用到。”把郭嘉送到马车上,夕雾来到偏门,“钟先生还让我转告你,不必有后顾之忧。如果丞相真的要追究,他会尽钟氏之力,保荀氏周全。”
简上的字瘦长端素,与真正的出关文书竟可以无一丝差别。而各关文书之间,还夹着一张素帛,帛上正是钟繇原本的字迹,典雅端肃,暗含神韵。如此危难之际,他居然还不忘写了篇《凤求凰》赠给荀攸。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钟繇半生周旋于关中豺狼虎豹之间,才换得的高官厚禄、宗族平安,如今却毫不犹豫的赌上一切,牵涉到此事中。可荀攸知道,钟繇定不愿他口中心中谈任何一个“谢”字。那太重了,也太轻了。
将文书与素帛仔细收起,荀攸看向眼前的夕雾。辜负二字,他可以不必对钟繇说,却无法坦然的面对夕雾。
“阿鹜,攸……”
“我答应帮你,与你无关。”意外的是,夕雾打断了荀攸的话。她微垂下眼,长长的睫毛如暗羽一般,掩住无尽心事。
“我承认,我曾经倾慕过你。”
彼时,她不过是一涉世未深的小丫头,日日只跟在郭嘉身边,不知男女情事为何物。直到杏花雨下,她偶遇了一素衣公子,明目朗星,霞姿月韵。郭嘉几次询问,她都矢口否认,却还是不由忆起那日烨烨风华,乱了心曲。后来,他们渐渐相熟,他对她多加照顾,但始终止步于礼,而她也从未想过其他,只是好奇为何昔年敢孤身刺董,要凭益州天险割据天下的人,会变成如今这般内敛自持。眼见着那熠若星辰的眼眸为淡漠遮去千般风华,她疑惑,不解,更觉心中微微发酸,思来想去,才意识到,她是在心疼为风霜磨去棱角的人。
再后来,就是几天前。他私下找到她,恳请她将下在酒中的毒,换成令人假死的药。她从来没有违抗过郭嘉任何的命令,可当触到那眸中再次亮起的点点星光时,她心神恍惚,鬼使神差的点了头。
“但也是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原来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喜欢你。”
她嫣然一笑,灼灼如华。
“我答应帮你,是因为我知道,如果令君真的命丧于今,将来少爷一定会后悔。所以,你不必道歉,从头到尾,都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荀攸沉默不语。女儿家的心思素来藏不住,这也是为何他敢冒着消息泄露的风险,去求夕雾,这论常理绝不可能背叛郭嘉的人。他看得破,于是利用了这份未曾道明的感情。可他不想再点破,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承诺不了任何事。
“我不像少爷能看透每一个人的心,我只能看的懂你。你觉得,我在强颜欢笑。”看到荀攸的表情,夕雾笑得更加灿烂。她眉目弯弯,却毫无佯作的欢喜,只有一双明眸清澈,盈盈带着水光,
“那你就错了。荀公达,你听好了,不是每个女子都会为情爱奋不顾身。
我有更重要的事情。”
说话时,她像得胜的将军一样骄傲的高昂起头,这样就可以阻止泪水跌落眼眶。
她撒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谎。
直到这一刻,她才发现,她真的没有那么喜欢荀攸。就连这么一场微不足道的输赢,她也不愿让出去。
日头渐高,这僻静的小巷中,不时也开始有路人经过。雪光映着梅影,终于,他们在和煦的阳光中彼此作别,口中轻描淡写的说着山高水长后会有期,心中却知天涯路远,再次相见恐已非今世。
夕雾站在远处,静静的望着马车连同心事一同远去。直到马车渐渐消逝在远方,她的心终于彻底静了下来,转身走回到那辆正门的马车。
她悉心的为小炉添上新炭,看着郭嘉沉睡的面容,突然,她原本以为已经平复的悲伤又再次席卷全身。
可这一次,她没有流一滴泪。她只是用力的揉了揉眼睛,走到车外,狠狠一甩鞭子,马应声向前奔去。
她有更重要的事。
少爷,就是她最重要的事。
————————————————————
一辆马车缓缓驶来,停在山清水秀的一座的小村庄前。
“小叔,”荀攸勒住马,回头向车中喊道,“你在这里稍等一会儿,攸去村中买些吃食。”
然而,车中却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回应。
自从几天前,荀彧醒来知道一切后,就再没有说过一句话。荀攸知道,荀彧定是不满他擅作主张,但若是再来一次,他还是会这么选择。
他已经为所谓的宗族蹉跎了大半生。如今,他只想为自己与心爱之人而活。
他暗暗叹口气,再不多言,向村庄走去。
待荀攸走远,荀彧才掀开帘子,静静望向车外。
那日的大雪似乎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雪,自那之后,天气就渐渐转暖,消融的冰雪流入黝黑色的土地。瑞雪兆丰年,有冬雪的滋润,想来,百姓明年定会有个好收成。
望着那冰雪覆盖处冒出的盈盈绿色,荀彧心念一动,留下字条,多日来第一次走下车。
许是天气转暖的缘故,即便走在雪地里,荀彧的腿也没有之前那么痛。他缓缓向前走着,穿过雪压枝头的梅花与在村口打闹嬉笑的孩童,望见在一处院落中,一位双鬓斑白的老农正在给牛喂着草料。
他驻足在院外。
“老人家,”荀彧朗声道,“可需要我来帮您?”
老人闻声看去,见来人虽一身素袍,但身姿伟岸,面冠如玉,一看便知是位大人物。忙摇头道:“粗鄙之事怎敢劳烦贵人。您如是无事,到可以来院中一坐,饮杯椒酒,去去寒意。”
“耕牛事关农事,农事事关民生,您年事已高,这些事本就不该劳烦您的。”说着,荀彧走到院中,将身上袍子解下披到老人单薄的衣衫外,又扶着老人到一边坐下。老人受宠若惊,想抓紧袍子免得沾到雪,又怕刚做完农活的手污了它。为难之际,他一转头,惊讶的发现荀彧竟真的挽起宽袖,给剩下的耕牛喂起草料,毫不在意衣摆沾上草屑与泥土。
“老人家,您是一个人住吗?”
“老朽和儿子儿媳同住,不巧他们今日去小学接我那孙儿,得过了晌午才回来。”他抓着袍子,声音有些紧张,“平日里这些活他们都不让我做。趁他们今日都不在,老朽才想帮他们分担些。”却没想到,反倒劳烦了这位好心的贵客。
听到此,荀彧眼角笑意真切了许多:“您儿子儿媳孝顺,才不愿您来忙这些事。”又如闲聊般道,“瞧您家的牛体壮膘肥,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吧。”
“是,是。”老农连连赞同,既是为儿子儿媳的孝顺,也是为今年的好收成,“这些年流寇少了,仗也不常打了,若是哪年天时不好,朝廷不仅不收赋税,还会给我们分种子。前年,还把村边上一条河引到了村里,家家户户的浇地都不用再隔三岔五去挑水。就连我那孙儿,也不必再帮我忙农事,能到小学去读书。这日子,真是比前些年好了太多。”
“瑞雪丰年,这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喂完耕牛,他又帮老农筛起晾在檐下的种子,将挂在一边的腊脯和酿在窖中的冬酒到前院,一边忙着杂活,一边问着老农琐碎的家长里短。这位不知哪里来的好心人对村中的情况似乎十分感兴趣,从农耕布织到自己那孙儿的学业,人都会一一细问,每听到他答一句,眼中的欣然之色就会更深一层。让这样一位贵人帮忙,老人本就讪讪不已,可又拗不过人,只得更加尽心地回答起荀彧的问题,堪堪缓解心中的愧疚。
忙完所有能做的事,荀彧解下布斤将散乱的碎发重新束起,老人为他端来一杯温好的椒酒:
“今日恰是除夕。贵人若不嫌弃,不如在老朽家饮酒守岁,明日再离开吧。”
“您的好意我心领了。”荀彧浅笑道,“只是,我也有家人还在村外等我,就不叨扰老人家了。”说完,他又从袖中掏出一卷竹简,“这是郑公注过的一篇《孝经》,等您家孙儿学完现在读的《六甲》《三仓》,可以再学这本书。还有……”他又从腰侧解下一个香囊递给老人,“这里面是些椒葵子,您挂在家中去,可以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