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十月事变
九月初, 太后主动放权,相权三分,赵段得以结案;
九月中旬, 太后下诏科考举贤, 国态民声得缓;另一方面, 白慕石上书回禀赈灾进程,道是, 依照原定规划路线, 他兵分六路开始挖河疏洪,因为将军拨调的这一万兵力,引水工作皆都较为顺利。
除却民匪勾结引起的暴乱还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外。
九月底,贺同章求娶魏府女儿,两府联姻,谢欢措手不及。
这九月的最后一天, 也是贺同章和林双玉的大婚之日,北境千里加急的文书送到宫内。
白大人带领的一批疏洪兵在掖泉同一批悍匪正面交战。
兵戎相见, 刀光剑影, 约有半个时辰, 我军大胜, 并成功俘获了一批草寇,
折子上说, 当时场面混乱,下面的将士吩咐掩护大人先行,然而在暂时撤离的途中, 白大人却不幸被一支乱箭射中。
好在随军而行的大夫及时救治,目前白大人尚且脱离了险境,只是疏洪引水的工作难免耽搁,进展缓慢。
白慕石七月底从西平出发,八月中旬抵达北境,八月底开始实施赈灾救水的工作。
按照先前的工作进展,他大约会在十一月初治理完北境的灾况,继而十一月中旬彻底收完残局,回京述职。
可这一支箭,最少要将他的归期拖到十二月底。
毕竟是重臣,受了这样的伤,朝野内外难免跟着忧心。
白慕石中箭的消息传回后,太宜宫那处更是一日比一日静寂。
起初白问月也提心吊胆了多日,时刻注意着北境传来的动静,然而在这多事之秋的当口,太后却异常的沉默。
十月中旬。
这一连半月里,魏央总共也才进了两次宫,这其中有一次还是去长乐宫给皇后送补品,因为行事匆匆,并未来得及去太宜宫请安。
她差宋书去宫里打听得知,这半月里,连谢欢去请安也只被召见了一次而已。
白问月心中生疑。
前一世的此时,魏冉死、相权被分、太后拼尽全力保下只剩半条命的段升、白慕石赈灾要兵要钱时,她早已是心力交瘁。
尽管如此,她依然挖空心思拿出了两百万两。
之后便是积劳成疾,卧床不起,这才有了太宜宫沉寂,谢欢趁虚而入。
可这一世,虽不说事事皆如她意,可在段升与魏冉的事情上,至少是有个好结果的。
如今她想要,已成她所得,谢欢半年来的绸缪也皆都竹篮打水。
太后这个时候突然消声,这是所为因何?
总不能是皇后临盆将至,太后有心还政了吧。
她心里有些猜测,却也不能断定。
倒是贺同章前些日子差人传话,说自他大婚后,清若寺曾几次有人上门给贺老夫人请安,皆被人称病打发了。
无需多说,这必定是谢欢的人。
在魏贺联姻之后,他开始坐不住了。不过他这么聪明,几番试探应该也猜出贺秀婉这步棋,已经废了。
太后的心思捉摸不透,谢欢的心却依如明镜。
眼见再过两个多月,魏冉产期将至,他手中的牌不多反少,而皇权也离他越来越远。
他还能如何挣扎。
白问月还在为太宜宫与长华殿困惑的同时,另外一边,
魏央忽然收到颍州传来的密信。
长夜深如墨,灯火昏黄,冷风穿窗而过。
青案上展着几张白纸信件,魏央目不转视,双指敲案,若有所思。
“信是几日送来的?”
宋书俯身在旁,低声道:
“快马加鞭,七日。”
“七日。”魏央无波无澜地重复了一遍。
也就是说,距离颍州驻扎的军防发现大榆的人。
屯兵集结,扎寨安营。
已经过了七日之久。
时隔不过两年,沈如岑是想做什么呢。
檀香燃了过半,宋书忍不住出声问道:
“将军,事情非同小可,你看是不是要连夜进宫禀报一声?”
魏央撇了他一眼,淡淡收回视线。
太后身体欠安,皇后生产在即,北境赈灾未了,夏代燕虎视眈眈。
这个时候大榆生事,确实是个好机会。
烛火映在手上,拉出一道细长的光影,细指敲击木桌发出的嗒嗒声,在这个极静的夜里显得格外诡异。
见将军久未出声,宋书又重新低下了头。他明白此事非同小可,前朝后宫又非表面上风轻云净,将军身居重位,又手握重权,自然是事事都须考量。
又过了良久,檀香燃尽。
沉声响起,打破了屋内的寂静。
“备马,我要亲自去一趟颍州。”
他拿起桌上的信,重新折好,交给了宋书。
“若夫人问起,把信给她。至于是否上禀,她会拿主意。”
宋书仔细收好了信,点头应下。
“将军此时便走吗?”他迟疑了片刻,又道,“那军中是否要先做安置,万一......”
万一生变,也好来得及应战。
魏央迟疑了片刻,随即出声:
“备几匹好马,我要四日到达颍州。”
“其他的,等信吩咐。”
天气逐渐转寒,长夜无星无月。
宋书收拾了些路上需要的行装干粮,魏央换好便装时,宋书与墨书已经在等了。
两匹枣红的骏马,膘肥体壮,油水光滑。
墨书接过宋书手中的行囊,未曾多言,二人一跃上马,寒风扑面,魏央扯了扯束袖,冷冽出声:
“回吧。”
啪!
鞭声响起,骏马长鸣,接着便是长鬃飞扬,四蹄翻腾,堪比箭离弓弦,穿透长夜。
一骑绝尘。
宋书停在原地目送,有风吹起,袭来一身寒意。
直到二人的身影彻底消息在黑暗里,他这才转身回府。
京中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了。
白问月第二日醒来的时候,魏央已经驾马行至金陵了,他一路朝着永安连接颍州的官道上,日夜兼程。
她自宋书书中看到了密信,很快明白了事情的原委。魏央将信交给了她,便是让她静待事变,做好取舍。
她暂且先封锁了魏央离京的消息,未对外传开来。
眼下朝中的事物有段贺二人,姑且还能忙的过来,太后也多日闭宫未曾召他;至于长华殿,若非是什么要紧事,谢欢也不会宣他入宫。
一时半会里,还能掩一掩。
颍州的事情,她依照魏央的心思,没有急着上禀。
她心底实在费解,首先,前世同大榆休战后,双方便一直和平共处,不曾再交过恶。
其次,因前世白来仪的那句‘被敌军包围,万箭穿心’她不得不担心魏央的安危。
莫非是因她的生了变数,连带着冥冥中的其他,也因变而变?
寝食难安。
局势忽而又因一封信变得紧张了起来。
白问月开始在长乐宫和镇国将军府之间来回奔走,太宜宫那里不愿见人,她便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照顾魏冉身上。
接连六日,颍州一直没有传回什么动静。
反倒是北境,突传噩耗。
敌国来犯。
一如魏央当初所料,
夏代燕三国果然联合,趁北境大水未退,举兵攻城,试图夺取阳原延道,占领北境。
阳原延道自行川安山向南起,于掖泉而终,包含了北境的八座城池,是一处通国要塞。
占得此道,便是强开了北绍的一扇大门,千百年来,外北的蛮子便一直觊觎这阳原延道,想踏进中原。
如今北境事逢洪灾,他们必定要把握这天赐良机。
战报一路传回西平,谢欢闻之茫然无措,寻去太宜宫,太后大怒,急召魏央入宫。
可此时白问月连魏央是否平安抵达颍州、颍州又是何状况都不知道,面对太后的急召,她只得孤身一人带着密信,
应召进宫。
太后消瘦了不少,面上是妆容也掩盖不住的苍白,谢欢主动问起,她道是进了冷月,身子受寒,恹恹病了多日。
这才无心见人。
白问月带信禀明详情,两宫通晓颍州的异动,
不禁惊异。
比起夏代燕的联合,大榆才是真正的猛虎。
一时间,北境的战事在撞上颍州生变后,忽然变得微不足道。
虽然白问月说了,将军为再三稳妥,已经亲自前往颍州查探,可依然解不开面前这母子俩的忧心忡忡。
谢欢满面愁容,忍不住有些杞人忧天:“北境灾情严重,又遇临国来犯,若是大榆此时真的有心起战,恐怕......”
恐怕北绍不保,国破家亡。
闻言,
太后怒目圆睁,瞪了他一眼,厉声叱道:“未战先怕,这是你一个皇帝该说的话吗?”
她话里充满了不屑:“当年的旱灾和诸国来犯,比之今日不是更甚,我们不也安然无恙?”
“当年有百战百胜的魏大将军,还有富可敌国的陈郡王府,如今......”
如今将军埋骨多年,陈郡王府里生的野草也有一丈高了。
“住嘴!”太后情绪激烈,忍不住一顿连咳。
谢欢见状,连忙噤声,一脸担忧地望着她。
他做的极好,若不是知晓这个男人几分,连白问月都恍惚以为,他似是真的在担忧太后的身子。
咳了许久。
太后罢掉了方圭顺气的手,望向谢欢,颇有些恨铁不成钢。
“哀家教养你多年,竟不知何时把你教成了一个软弱可欺的懦夫?”
她道:“此时大榆来战,便是不赢那也要战,绝不言降!”“莫要说那些畏首畏尾的话。”
“若是身为皇帝的你都怕了,那北绍这数百万计的百姓,又该依靠谁呢?”
因为巨咳而红润气的脸色在逐渐退却,可太后的情绪却依然激昂。
“你要牢记,我北人宁可战死,绝不做亡国奴!北绍何以立国八百年不倒?凭的便是这股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