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夫妻两个趁着宫门关闭之前风风火火地赶到科技院好在两地距离较近,不至于太过显眼,加上科技院的匾额题着“亲笔”二字,往来的车马都是上等因此即使傍晚有马车行驶也不会遇到卫兵盘问。
而两人到的时候石冲竟然也没有休息而是坐在石阶上思考,身边还摆了好几把鸟铳以及诸多零件他见到帝后二人极为诧异立刻起身行礼:“草民拜见皇爷、娘娘。”
朱厚照不等他行礼便开口道:“就咱们几个人就别来这一套虚礼了我们来是有事情说的。”说完他便看向夏灵瞬,显然是在等她说话。
因着出来突然夏灵瞬也没来得及整理着装只在外面穿了一件斗篷,从黑色兜帽内露出白皙的脸,平日里那双平和淡然的眼睛此时正熠熠生辉、熠熠生辉。
夏灵瞬伸出手,将从自家女儿那里拿来的弹簧和几块燧石露出来,又把自己刚才的想法和石冲说了一遍这才满怀期待地看着对方。
石冲将夏灵瞬的话理顺了记在心里,随后小心翼翼地接过了夏灵瞬手中的弹簧和燧石,道:“这还要再多做几次才能确定这种改进的方向是否正确。”
夏灵瞬这才回过神,立刻解释道:“我知道。我只是忽然想起这件事情,所以才出来和你说一声。”
石冲摸摸头,似乎是有些不好意思钦佩道:“皇爷和娘娘比草民想象中还要更加关心鸟铳……”
能静下心来一直在科技院做事,必然不仅仅是因为钱财,更重要的是真的对这一方面有兴趣这样的人才自然是需要夸奖和鼓励的。
对于这种满腔赤诚的研究人员,没有什么比让他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大规模应用、造福一方更让他充满动力了。
朱厚照立刻应允道:“你只要好好做,回头我们就先给神机营和一部分边军配备改进后的鸟铳。平日里需要什么只管开口,那个什么弹簧,隔壁钟表所有的是,需要就向他们拿。”
夏灵瞬也严肃开口道:“石先生,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你在做的是对好多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更是能造福很多人的事情,意义非比寻常。”
“是。”石冲脸上露出笑容,道:“多谢娘娘说这些话。”
两人匆匆出宫去了科技院,又将宫门叫开回宫,很快便让大臣们知道了,顿时又被他们在抓住在奏疏好好教训了一番,诸如皇帝皇后怎么可以视规矩为无物、肆无忌惮,这样怎么为天下表率之类的话。
毕竟科技院的工作不是在研究钟表,就是在改造火铳,又或者是删减历法,在大臣们看来自然是供这夫妻两个玩乐的无用的东西,这两人大晚上的擅自出入宫禁就为了去一趟科技院,实在是太过分了。
不过马上就要过年了,他们也叫嚷不了几天,毕竟正德九年开春之后很快就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将沉醉在年节余韵中的人叫醒了。
打了这么多年,坚持不懈恶心大明的鞑靼终于暂时认输,派使者来表示愿意与大明和平共处,名义上向大明臣服了。
鞑靼心里也苦啊,大同游击徐鹏举和妻子夏圆儿拉了好几门佛郎机炮在边关演示,他们就是聋子也该听到这个动静了,宁夏那边有之前王守仁改革军制的边军,训练有素,也是一块难踢的铁板。
加上老首领达延汗刚死,他与满都海的儿子虽然年纪不小,但是完全不足以服众,刚刚经历了统一右翼之战、各类生存资源短缺的鞑靼面对铁桶一般的大明边军,除了暂时认输没有任何的办法。
然而这认输也是暂时的,毕竟鞑靼从来就没有放弃回到中原统治,光复元朝的野心。不过大家都知道鞑靼的德行,反复无常都是常态,因此也并不是十分惊讶,早就做好了一手准备,也有分外愤慨的官员建议不要搭理鞑靼,让他们自生自灭才好,再不济趁机直接将鞑靼做掉了事,一干二净。
而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朱厚照的决定,这个身为皇帝亲自溜出京城去边关打仗的好事分子居然主动表示要接纳鞑靼,而不是主动出击把鞑靼全部杀光。
也正是因为如此,还没安静多久的朝堂再次热闹起来,大家为了是否接纳鞑靼吵得不可开交,倘若接纳鞑靼,便又要与鞑靼互市,而互市也只是一时之安,更不必说鞑靼将劣等马匹、牛羊拿来滥竽充数,骗取大明的资源,甚至借机欺辱百姓,会引来不少祸端。
最后还是内阁主动解释,倘若不接纳鞑靼,就很有可能增加鞑靼与瓦剌甚至兀良哈合谋,毕竟在大明这个敌人面前,派别仇恨都是小事,到时候和众多蒙古骑兵对上,仅凭现在的火器数量和威力,恐怕也很难收场。
群臣仔细思考一番,确实是如此,距离蒙古人被赶走也就只有百余年,要是再出了这样的麻烦事,谁来负责?
虽说还有一些人不能接受鞑靼的存在,但朱厚照也说要重新制定互市的规矩,对于双方交易的物资进行严格规定,绝对不让任何人占便宜,也不让任何人吃亏。
当然,他自己还想着要是鞑靼人愿意来关内住那不是更好,到时候养熟了还能去洗脑那些思想顽固的好战鞑子。
谁让朱厚照跟着学习弓马的人当中也有蒙古人,他对于听话的人自然是没什么意见,甚至十分欣赏一些蒙古人的豁达豪放和不拘小节,私下里还给自己取了一个蒙古名字忽必烈,正是对那位善战的将军忽必烈汗的一丝敬佩。
既然朱厚照有令,内阁也已经同意,下面的官员自然开始筹备起来,至于互市这件事情自然是交给边境的官员来负责,朱厚照点来点去,还是交给了徐鹏举。
毕竟是小姨子的丈夫,被小姨子管得服服帖帖的,朱厚照用起来也很是放心,更何况徐鹏举虽然身负军功,但排兵布阵俨然比夏圆儿差一些,索性将文职交给他,军务还是交给夏圆儿更加合适。
徐鹏举果然没有辜负朱厚照的期待,将事情办得极为妥当。
大明在边境设立互市点,每月月初的三日进行互市,大明边防会特别派人成立队伍巡逻来监督市集,同时对于自鞑靼来的货物进行分类检查,倘若鞑靼送来的东西都是低质牛羊,那么大明也会相应降低货物的质量,甚至随时都可能停止互市。同时,针对质量较高的鞑靼商人,大明会在检验和观察对方的信用之后允许其进入大明来行商,与其他大明商人的待遇相同。
若是换作以前,大明都保持着“打发要饭的”的心态来应对互市,想着给鞑靼一些东西就能让他们少蹦跶,至于鞑靼给的东西到底好不好,在大明人的眼中并不重要,反正他们又不是没有。但徐鹏举此举无疑是把鞑靼放在了大明的平等面上,难免会让人有所非议。
奈何他背景硬,爹好不说,妻子又是皇爷的小姨子,谁也不敢贸然参他,更何况虽然给了鞑靼的面子,但此举也无疑是给鞑靼互市提供了一定的难度,也降低了互市给大明边境带来的麻烦。
而如今鞑靼虚弱,虽然对这些繁文缛节很是厌恶,更对大明的官员没什么好感,但也只能接受。
这件事情尘埃落定,无论是朱厚照、夏灵瞬,还是朝中的大臣,大家都算是松了一口气,毕竟鞑靼困扰大明多年,之前朱厚照虽然打败了达延汗、且不久后达延汗就死了,但谁也难以保证鞑靼会不会卷土重来,互市开通,无论到底能不能从鞑靼那里换来好东西,至少也算是暂时将他们稳住,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一年了。
然而鞑靼不折腾了,朱厚照又开始折腾了,原因便是朱厚照要建立军校,其中一半的钱是他自己从夏灵瞬那里“借”来的,另一半自然是要从国库中出,怎么说也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从国库拿点钱当然名正言顺,更重要的是要经过内阁同意,这样他所成立的军校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官方性”。
但在大明,文官的地位便一直高于武官,即使是同样的品级,文官也默认比武官高半阶,成立军校无疑是在帮扶武官,文官们自然不愿意。而武官们也不乐意,原本武官的职位是可以世袭的,如今搞了军校这一处,他们吃亏不说,还要挨文官们的骂,这群大老粗怎么可能乐意?加上朱厚照对武官们有所承诺,武官们自然立刻站在朱厚照这一边,帮着朱厚照骂文官,甚至还想撸袖子动手,还好被及时制止了。
没办法,跟着文官会被骂,跟着朱厚照说不定还有口肉汤喝呢,毕竟这位皇爷也是个能折腾的主。
文武双方骂的有来有往,最后还是内阁出来调和,最后同意了朱厚照的提议,根据宋时的武学来建设军校,同时增加了关于外国以及海战的学习内容,只是这方面大明如今空白略多,只能算是暂时设置。
朱厚照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之后怎么发展,自然就要看这个发起人了,朱厚照对此倒是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