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安国公,摄政王(1/2)
王水井站在文官中间的地方,正极力把脑袋藏在笏板后。
他低着头打哈欠,昨夜回到府中已经是子时,今日又未过卯时就爬起来上早朝,睡了不到两个时辰,现在眼皮重有千斤。
对于前面皇帝和大臣们议论的事实在是听不进去。
直到半个时辰过去后,他稍稍打起了精神。
“大将军李槊戍边数十载,统兵百万,讨伐凶逆,阻大罗蛮夷于陌北,镇国之山河,安国之黎民,朕念及大将军护国有功,名在当代,功在千秋,感念国之山河无恙,今顺应天意,特封李槊为安国公,享千金食禄,赏黄金万两、锦帛百匹!”
“谢陛下!”
听见皇帝封李槊为安国公,不只是王水井,在场所有人都变的精神抖擞,但也并没有太过于惊讶。
李槊早就在大将军的位置上多了数十年,大将军一职从开始的从二品,被提升到正一品,正是李槊的功劳。
如今他封无可封,不就到了赐爵位的时候了吗?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迟早的事。
高呼陛下圣明之后,文武百官都屏住了呼吸,接下来到了真正的重头戏。
楚权,那个仅仅带兵四年,无一败绩,替大央夺下大罗六十二座城池的年轻人。
司礼监秉笔太监扯着尖锐的嗓子,喊道:“楚权,上前听封。”
环视一周,队伍中虽有人头晃动,却不见有人从队伍中走出。等了片刻后,就连队伍后方的群臣也歪着脑袋,想一睹楚权真容。
秉笔太监忍不住微微皱眉,厉声道:“楚权!为何还不听封!”
过去几次呼吸之后,依然不见有人出来。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难倒是这楚权没来上早朝?
秉笔太监有些为难的看向台阶之上。
龙椅之后,身穿猩红色蟒袍的老太监双臂垂在身侧,见台阶下太监望过来,轻轻朝一旁挥了挥。
秉笔太监连忙弯腰退到一旁。
御史台的老家伙们蠢蠢欲动,瞅准机会想要上前弹劾这个还未当官年轻人。
一头发花白的佝偻老人,手捧笏板心中窃喜,陛下给他们纠察百官之职,这不正是时机,那楚权没准要在他的弹劾下,成为第一个未当官先遭受罢免的年轻人了。
真是大快人心,让你李槊成日目中无人。虽说你当了安国公,看你等会过后还有何颜面!
心里想着,嘴角都快要咧到脑后,整了整仪容,向左跨出。
而下一刻,他就看见那个身披甲胄站在武将之首的老人,缓缓向右走出几步。
心中顿感不妙。
糟了!
文官和武将之间的空地,准许十人并肩站立,他如今一步踏出,面前除了那披甲老人,就只有坐在龙椅上的皇帝。
他想退回原位,可是哪还准许他收回站定的左脚?他第一次觉得还是再老些的好,老的走不动路才好。
万般没想到李槊这个老家伙会阴他。
“陛下!”披甲老人正是李槊,他躬身开口道。
“哦?安国公,你有什么话要说?”赵延城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只是淡然问道。
此时,赵延城心中也对楚权有些不满,前日他甚至当面告诉过楚权上朝之事,今日他就未到,完全把他的话当作耳旁风,是在藐视皇威!
他倒要看看,李槊如何为他义子开罪!
“启禀陛下,臣的义子楚权没有来上朝乃大不敬,还望陛下恕罪。”李槊说道。
皇帝赵延城衣袖一挥,面露不悦,怒道:“恕罪!恕罪!恕的什么罪?你说!他为何不来上朝!若是有事为何不告假!”
“陛下明察,昨日,臣那义子回府时,遭遇刺杀,身受重伤,至今昏迷不醒,所以没来上朝;至于为何不告假,实在是事发突然,来不及上奏。”李槊解释道。
文武百官顿时哗然声再起,交头窃窃私语。
他们在猜测楚权是惹到了哪个家族,又或者是楚权的仇家追杀至京城了?
中书舍人邓荣正愁没机会拍马屁,眼看来了机会,哪能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