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章 唐记布庄
发生在苏家门口这一幕叫外面的人看到了,都不禁想着传言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苏家确实对他们三老爷不咋样。
其实在苏高平他们出来之前,还有些人猜测苏高平他们会留在苏家,毕竟在这之前,苏家上蹿下跳了好一阵,闹着要把苏高平接回去。
结果,人家上门去了,苏家根本没有留人的意思,看那门房的态度,苏家好像并不欢迎他们家三老爷?
门房对苏高平和唐熙的态度其实算不上不尊重,但是倘若对比一下他在对待苏老太爷和苏高义他们时点头哈腰的样子,那确实差了不少。
下面的人都是看上面的人脸色行事,苏老太爷他们不怎么待见苏高平,下面的人自然不会对不受重视的三老爷有多谄媚。
下人的态度反应了主子的态度,苏高平他们离开苏家后,苏家再一次被不少人暗地里说三道四。
这时候,距离苏高平遇到山贼,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三个月。
苏老太爷突然想到家里的几个铺子早就该盘账了,他把几个管事召集起来,查看各个铺子的账册,想看看这几个月的收益如何。
管事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捧着这几个月的账册脸色都不大好。
这几个月苏家的布匹流水,不论是同前两年这个时间比,还是同上一次盘账的时候比,都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苏老太爷听着三个管事说他们的情况,脸色越来越差,阴沉得都快滴下水了。
等到三家铺子的账册合在一起,苏老太爷才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几个月的净利居然只有以往的四分之一。
苏老太爷以前再不管铺子的事,盘账的时候也会大致看一眼几个铺子的净利,对每季度的进账心中有数,怎么会差别这么大?
于是,他又仔细看了一遍三个铺子的账册流水,算了算收支,就算生意坏了不少,不至于减少到这种程度,顶多少三分之一。
很快,苏老太爷想到了曾经他没有看在眼里的、被苏高平管着的粗布铺子。
粗布铺子往些时候的账册还堆在苏家的账房中,苏老太爷让人找了出来,他一看就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
没想到,家里四个铺子,最挣钱的居然是苏高平管着的粗布铺子。
苏高平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单看一匹布挣不了几个钱,数量多了起来挣的就多了。
苏老太爷的脸色变得比刚才更难看了,他想到自己在得知苏高平死了之后草草地处置了那间粗布铺子,他到底是为什么鬼迷心窍,看都不看看账册就做了那样的决定?
这时候,原本应该和他一起听管事们汇报的苏高义,正被苏老太爷找了个借口留在了铺子里。
即便苏高义不在,他也大概知道这些铺子的情况,毕竟他管了这些铺子这么多年,对铺子的掌控还是有一些的。
苏高义认为这几个月铺子的生意会突然变差这么多,很大程度得怪他爹管着铺子后,没有及时安排人去采买冬衣的料子,出去的人晚了,买回来的料子没有往年那么好。
他想着,倘若他爹把铺子生意变差的事怪到他头上,他就拿出这一点来反驳,明明他管得好好的,他爹一来就变了。
可是,这时候苏老太爷关注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被关的那个粗布铺子。
像苏老太爷这样的人不可能在自己身上找借口,他很快就把自己草草处理粗布铺子的原因归到了苏高义和苏老夫人身上。
这几个月来,他们母子两人一前一后都让苏老太爷十分不痛快。
想明白了的苏老太爷,拿着这次盘账的结果,黑着脸回去找苏老夫人算账。
苏家的收入大部分靠着这几个铺子,少部分来自置办的田产。
田产得一年才能有一次收成,佃农们种了苏家的地,将收上来的粮食上交五成,苏家上上下下二三十号人,佃农们上交的粮食,满足苏家人吃之外,还能再卖给粮铺,以维持其他日常开销。
因此,铺子的收益降低,不至于影响苏家人的吃穿。
但是苏老夫人或者简氏看中了什么首饰头面,家里要添置某个大件的摆件,维持苏家人出门的排场什么的,都要银子,这些银子来源于铺子的收益。
苏老夫人听说铺子的净利少了这么多,她立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当苏老太爷将问题怪到她头上时,她就不痛快了。
苏家向来男主外、女主内,苏老夫人以前管着家里的事时,最多只操心过田产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家里人的吃食。
铺子的事她从头到尾就没有插手过,没有多说过一句话,怪谁都怪不到她头上来。
两人就这个问题吵了起来,等到苏高义回到家,从简氏口中听说这件事后,脸色同样黑了。
听他爹的意思,前面这些年头,他管着的三家铺子居然比不上他三弟那一家,卖下等粗布的那家?
苏高义看不上苏高平,更看不上苏高平的粗布铺子,认为他总和下等人打交道丢脸,没有关心过粗布铺子的账册。
但是在这时候有人告诉他,他看不上的人做得比他好得多,这让他如何接受。
苏老太爷同苏老夫人大吵一架没能将怒火发泄出去,他叫来苏高义,把他和苏高平对比着,狠狠地说了一通。
苏高义在苏家是被偏爱的那个,他什么时候被这样指着鼻子骂过。
苏高平被嫌弃时不敢顶嘴,苏高义就敢,之前想的被他说了出来,一番话把苏老太爷气了个好歹。
苏家人因为粗布铺子,关系再度降低到冰点。
这时候,唐熙的嫁妆铺子,在找木匠重新装点一番后,挂上了“唐记布庄”的牌匾,并不低调地开始了他们的开业宣传。
专程找城门口的算命先生选了个开业大吉的吉日吉时,唐董让还跟着他的十一号兄弟,由周正带头,穿上他们定制的衣服,腰上挂着借来的腰鼓,鼓中央和头上都绑着红布巾,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唐记布庄出发,往闹市走去。
十一个汉子一边走、一边敲着鼓,气沉丹田、气势如虹,高喊道:“”唐记布庄”新店开业,布料买一丈送一尺,开业当天,有买有送,错过等一年,大家快去看,快去买唷!”
……
这个宣传的主意是苏忻想到的,他记得在后世,新店开业雇一些大爷大妈穿红戴绿地到街上宣传是非常寻常的手段。
在这个时代,照搬肯定不行,苏忻就只提议说找人统一着装上街,再弄点锣鼓什么的加大声势。
认真对比了一番锣、鼓的效果,唐董认为单纯用锣有些吵,锣鼓加在一起像是婚嫁,他们最终决定只用鼓。
然后,唐董想着开业是大喜事,就又给大家加了红布巾绑着,最后出来的效果就是周正他们现在这样。
在这之前,苏忻跟在唐董身后跑去看了一下他们练习的样子,说实话,他有些不适应,总觉得怪怪的,辣眼睛。
原因可能出在大家比较结实的身材,和小巧的腰鼓之间形成了对比。
唐董对跟着自己的兄弟向来很好,不管他们以前的日子过得好赖,后来都能吃饱穿暖,没有特别消瘦的。
苏忻看了觉得不大好,对唐董他们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百姓而言,那可是一点都不奇怪,还十分新奇。
有统一的衣服,不管高矮胖瘦,周正他们一行人吸足了别人的目光,更不用说他们还有腰鼓,整齐划一地一敲,整条街的目光都被引了过去。
比这群汉子奇怪举动,更让大小媳妇、婆子关注的是他们嘴里喊的话,买就送?真有这么好的事?
本着看热闹,或者占便宜的心态,不少人询问了唐记布庄的位置后,结伴往唐记布庄走去。
不管买不买,看一看不吃亏,倘若真的像那些汉子说的那么好,唐记布庄的料子又不错的话,为什么不买呢?
随着周正他们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新开业的唐记布庄从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变成了熙熙攘攘、门庭若市。
唐记布庄和以前的苏家铺子一样,主要卖适合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粗布,结实耐用。
和苏家的粗布铺子不一样的是,唐记布庄留了一小片地方卖棉布,不是细棉布,是村里妇人自己纺织的粗棉布,看着不如细棉布那么精细,但是穿着比粗布软和。
不管是寻常粗布,还是粗棉布,唐记布庄都买一丈送一尺。
脑子转得快的人到了唐记布庄,先看料子的质量,再问价格,确定都没问题后一合计,买一丈送一尺,买十丈,那不就是送一丈?
寻常哪能遇到这样的大好事,白送的一丈料子好好利用,能多给孩子做一件衣裳了呢。
这时候,蜂拥而至的客人们没有留意铺子上面挂着的那些成衣,全都受周围的人影响,只顾着抢自己看上了的料子,担心下手晚了料子被别人买光。